学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成长关键在于研修。剑门关实验学校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片教师成长园地、四类联盟教研体系、五种校本研修策略和一个量化考核目标”的“1451”多维推进策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多方调研把控共性,打造一片教师成长园地。学校建校以来,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但存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自我提升动力不足、协作性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学校通过多方调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了《剑门关实验学校教育教研工作指南》,为教师成长打造一片“芝兰之园”(“剑门兰”是学校校园文化主题)。
构建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四类联盟教研体系。以兰育雅——联合教研,提升专业素养,塑教师行为之优雅,养教师内在之儒雅,成教师生命之高雅。学校与多地多所名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杭州市夏衍小学、夏衍第二小学、南部县第一小学、乐山市井研县来凤小学等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近两年已举办10场校际联合教研活动,超200余人次参与。以兰育灵——搭建平台,提供锻炼机会,扬教师天赋之灵性,养教师内心之灵气,成教师生命之灵动。根据教师个性特点与专长搭建平台,例如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剑门关实验学校教学点,学校有25位教师承担不同兴趣班的教学任务;有6位老师负责的“智惠教室”项目,在“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以兰育慧——外出培训,打好学习基石,培教师学习之根基,养教师学识之深厚,成教师生命之智慧。学校坚持教师外出轮训,近年来,先后有30余名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南充、泸州、眉山等地学习培训。学习归来,他们提交外出学习日志,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巩固升华培训内容,为教师打好学习基石。以兰育德——承办活动,展示良好风貌,传教师芝兰之美德,养教师兰草之品节,成教师生命之德善。以学区“七同”为载体,承办各级教研活动,多位教师在这些教研活动中积极开展备课指导、专题讲座、送教送培,教师们在研讨与实践中锻炼教学能力,提升业务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施五种校本研修策略。领导班子“三包制”的教师管理模式。实施领导干部“三包制”,即所有领导干部包挂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科任教师。例如:邵明慧副书记挂联四年级组,并对青年教师彭老师进行长期辅导,提升了其教育教研能力,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教师帮扶模式。2017年秋季,学校启动“青蓝工程”,即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借力校内市级教育领军人才、市县级骨干教师、县兼职教研员的示范引领,开展多种师徒共研活动。目前,共有26位青年教师结对,开展14期研训活动,实现互助共赢。校本培训“铺路子”的多样化培训模式。一是开展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与研讨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二是举办闻道讲堂,邀请县内外教育教学名家进行专题讲座,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2期;三是开展初心夜学堂,讲述榜样的故事;四是开展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五是实行“每日一课”,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自主研修“压担子”的学习模式。一是课标学习:为新进教师发放课标,要求自学检测、齐读共研;二是“剑门兰”教师读书班:发放教育专著等书籍,要求批注摘抄、写心得,目前已开展了33期读书沙龙,有89位教师参与交流分享,奖励4000余册图书、约1450人次受益;三是教育反思:鼓励教师撰写“我的教育故事”“教育随笔”等,提升写作能力。校本教研“开方子”的研讨模式。一是加强集体备课:两周一次,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课前小教研: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现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等10项个人课题;四是开展教师座谈:培养敬业精神,听取意见建议,促进教师成长。
评估青年教师发展,制定一个量化考核目标。对26名青年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每学期收集一课优秀教案、一次作业设计、一则读书笔记、一篇交流文章和各类获奖证书等,记录教育教学点滴,定期展示测评,鼓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