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最缺什么?贫困村与一般村差距到底是什么?作为帮扶单位,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如何依靠优势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家庭、贫困村如期脱贫,站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同一起跑线上……2014年以来,昭化区教育局对口帮扶清水镇傲盘村、金紫村。在帮扶工作中,昭化区教育坚持问诊把脉开处方,利用教育系统文化聚集优势,为贫困群体铺就出一条脱贫路。
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2020年,受新冠疫情、非洲猪瘟双重影响,农民产业发展艰难。但对于傲盘村村民白瑞红来说,新冠疫情、非洲猪瘟对他家的经济收入影响不大。
“今年我种了烤烟近20亩,养了10头猪,预计年纯收入有10万元了。”年末岁尾,白瑞红掰指头算账,今年较之去年,烤烟种植、生猪养猪两项家庭支柱产业总收入不减反增。支撑他家产业稳步增收的,是昭化教育局驻村干部实施的“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工程。
“2014年以前,白瑞红就患过两次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疾病加上贫困,让他一蹶不振,生活态度非常悲观。”昭化区教育局帮扶干部刘礼俊介绍说,对于像白瑞红这样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实施策略为“扶志+扶智”。一方面给贫困户鼓干劲、提信心,激发他们“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及时跟进文化知识,科学发展产业,抓实“我能脱贫”硬核。
办农民夜校,普及种植业、养殖业实用技术;成立专业合作社,优选支柱产业;聘请种养殖专家面授,让产业发展有更多科技含量……扶贫工作组在贫困群众中培育脱贫致富“种养能手”。
如今的傲盘村建成了300亩的蚕桑产业园和120亩的耙耙柑产业园,金紫村元林片建成了120亩的脆桃园和10个土鸡养殖大棚,培育了王成生、白瑞红、梁培林等产业大户,产业持续增收成为现实。
谈起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傲盘村支部书记柏松说:“近年来,昭化区教育局以文化扶贫为抓手,找准文化扶贫和产业扶贫的切入点,在不断强化干部群众的产业富民意识得同时,又引导干部群众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带动了产业发展,改善了全村经济面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俗话说:“移山易,易俗难。”贫困群体聚集之地,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风气。居住环境脏乱差,贫困群众等靠要,这是傲盘村给刚到该村扶贫的昭化区教育局驻村扶贫干部的第一印象。
“我们协同村干部、社干部,在发展贫困户产业和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破陋习工作,旗帜鲜明地树先进典型,教育落后群众,淳化民风。”驻村干部仲明兵介绍说,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工作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民立规矩——出台《村规民约》,让群众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能做,该怎样做,用刚性的条款约束村民。后来,又开办了法制讲堂,编写了《脱贫奔康“三字歌”》。聚焦诚信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开展了为期五年的文明创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植群众心底,外化于群众行为,潜移默化中使村民精神面貌和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村民殷某某曾是一个十足的“赌客”,一天不沾牌心里难受。撂下农活去赌博,输了钱殷某某就向村社干部、党委政府伸手要,“癞皮”形象十足。更让人担心的,每次出去打牌,他都会邀约一些群众,在村里影响极坏。帮扶干部王波有事没事地找殷某某谈心,分析赌博危害,鼓励他抛弃懒散思想,勤奋创业。经过大半年的监督和“软缠硬磨”,驻村干部终于感化了殷某某。如今殷某某家庭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两万余元。
“文化扶贫教育了群众,淳化了民风,同时也凝聚了人心。以前的通社水泥路无人打扫,驴屎马粪的。现在,社员们争着打扫,不仅把自家门前屋后的路打扫干净了,还会悄悄地帮别家打扫。如今的傲盘村干净整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文化扶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干部王金生深有感触。
文化活跃群众精神生活
对于村民敦秀华来说,每天晚饭过后,去村上文化广场和姐妹们跳广场舞是雷打不动的“节目”。
“以前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枯燥,晚饭后就看电视,然后洗脚睡觉。现在好了,村上建起了文化广场,添置了灯光,水电设备设施齐全。去那儿跳广场舞,方便。”敦秀华说。
农村较之城市,最缺的莫过于文化生活。对口扶贫以来,昭化区教育局从群众需求出发,先后筹措资金10余万元,建起村文化室3间,配套图书2万余册,并积极引导村民进图书室读书看报。为让群众享受到本地文化大餐,昭化教育局还组织学校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开展“送文化下乡到村”活动,2014年以来做到了每年送1次文艺节目表演活动,每年送1次春联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使村文化中心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家园”。
“近年来,我们以文化扶贫为抓手,聚焦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带领群众实现了脱贫摘帽、同步奔小康目标。今后,我们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继续用先进文化启迪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新农村接续奋斗。”昭化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德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