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教育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教育

日期: 2020-12-31 来源: gyzw_jyj 分享:
【字体: 打印


广元市地处四川北部山区,农村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86.8%,农村学生占56.6%。近年来,我市紧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题,创新实施“四好四不让”教育扶贫模式,以“美丽乡村学校”创建为具体抓手,形成农村教育发展定力、动力、合力和活力“四力”聚合推动格局,初步实现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乡村振兴贡献了应有的教育力量。



坚持高远价值定位,增强农村教育发展定力


农村学校规模小、分布散,投入与产出“效益”远不如城市学校。我们坚持算“民生账”“公平账”“长远账”,高度关注农村学校,持续投入,保持“不折腾”“不动摇”的发展定力。


一是把保留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向农村提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价值体现。本世纪初,在“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策驱动下,我市农村教育的“水土”不断流失,农村中小学由2200余所锐减到782所,“村空、镇弱、城挤”成为农村教育的普遍现象,农村教育质量总体下滑。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明确“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价值取向,要求保留必要的农村校点,满足农村儿童就近入学需求,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必须报经市政府审批同意。2012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199.04亿元,新建农村校舍19.38万平方米,改扩建农村学校103.41万平方米,按标准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夯实农村学校办学基础,稳住了农村教育“基本盘”。


二是把提升农村学校质量作为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的重要体现。客观地讲,大规模“撤点并校”后,留在偏远农村的是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走不出去的学生”、专业水平相对低下的“不愿走的老师”、教学条件落后的“质量拿不出手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清醒认识到: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应有的教育公平,必须千方百计为“走不出去的学生和教师”办好学校,而且要办优质学校。为此,我市以“小而美”“小而优”为目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学校”创建活动,全方位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水平,全面加强农村学校质量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已成功创建“美丽乡村学校”107所,初步实现了优质农村教育“提质扩面”。旺苍县南阳小学用温馨的青砖石瓦替代冰冷的水泥瓷砖,青川县竹园小学用当地的花草树木替代昂贵的城市景观,旺苍县柳溪小学利用校园空地,设计成多边形种植瓜果蔬菜,让学校充满田园气息;青川县关庄初中和关庄小学、苍溪县柏杨小学、旺苍县东凡小学等学校教学质量进入县域学校前列。


三是把办好农村学校作为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伴随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加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明显弱化、断代之忧日益显现,办好农村教育就守住了乡村文明文化的高地。广元市将乡村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采取乡土课程开发、非物质文化传承、民间技艺进课堂等系列措施,使乡村文化成为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剑阁县姚家小学校《翻开姚家这本书》、苍溪县运山小学《山蕴·文蕴》、昭化区丁家小学《在农历的天空下》等一批优秀乡土校本课程深受欢迎;苍溪县唤马小学、朝天区麻柳小学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马剪纸”“麻柳刺绣”的重要传播平台,乡村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土壤逐步夯实、丰厚。


坚持刚性特殊保障,增强农村教育发展动力


农村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常规的保障办法难以支撑优质发展。我们坚持“特殊保障”“刚性保障”,用“真金白银”和“厚爱一分”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是投入刚性保障,让农村学校“不缺钱”。改变传统按人头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办法,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每年按20万元标准保底拨付公用经费,村级校点每年运转经费不少于5万元,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提供保安、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同时,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对口帮扶,农村校长不再为“缺钱”而奔忙。永隆集团连续15年捐资1400万元,助力2700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新疆吐鲁番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人杨雪银先生投资100万元,为家乡剑阁县鸯溪小学设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广元教育之星、苍溪县永宁镇个体户庹朝双,先后22次为永宁小学捐赠,总额达12万余元。


二是师资刚性保障,让农村学校“不缺人”。探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统筹配置和县区内跨乡镇调整机制。支持学校按政策规定通过公开考试、公开遴选、公开考核等方式招聘急需紧缺学科和特色专业教师,80%以上新招教师及时补充到农村偏远学校。鼓励农村学校艺体等紧缺学科教师通过“走教”方式,缓解结构性缺编矛盾。依托川北幼专开展公费师范生培养,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急需幼教和小学师资。苍溪县实施“千名教师招引计划”,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仅2019年新招聘教师513名。朝天区打破教师校际间交流轮岗“藩篱”,推动中小学教师良性流动,缓解师资配置难题,大大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潜能。


三是待遇刚性保障,让农村教师“有尊严”。落实好国家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总体收入要求。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农村小学副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15%,高中级职称比例不低于60%。按400元至800/月标准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将小规模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新建、租赁等多种方式提供房源,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近5年,共修建农村教师周转房1977套。每两年评选农村学校优秀校长、教师、班主任200名;每年评选“最美乡村教师”10名,“最美乡村校长”10名,每人奖金500010000元。重大荣誉向农村教师倾斜,2019年,全市享受农村教师激励政策晋升高级教师职称470人、一级教师68人;全市获国家级荣誉的7位教师中,有3位是乡村教师。


坚持学校抱团联动,增强农村教育发展合力


农村学校“势单力薄”,彼此交流少,发展边缘化趋势明显。我们坚持“抱团取暖”“联动发展”“同频共振”,坚定了农村学校自信,增强了农村教育发展合力。


一是用“横联”破解“乡村弱”难题。全市农村小规模学校先后组建横向联盟14个,共享共建,互学互鉴,抱团发展。针对小规模学校生源萎缩、留守儿童居多、教师自主发展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举办论坛,交流探讨,实现问题共研。开通小规模学校联盟网络互动直播课堂,组织名师讲解示范,师生同堂共听共学,农村小规模学校师生受益面达到70%,初步实现资源共享。大胆探索实践,优化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增加阅读课教学时间,充分发挥劳动实践活动功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多种范式,基本实现模式共建。利州区清河小学通过共建共享迅速提升办学质量,短短两年时间,由7名学生扩展到80名学生;地处偏远地区的白朝小学、金洞小学等学校在全区教学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


二是用“纵带”破解“一体化”难题。县域内的城镇优质学校同3-5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组成纵向联盟16个,以“大”带“小”,以“强”扶“弱”,捆绑发展。捆绑学校互派管理干部交流学习、参与成员学校管理;龙头学校从办学理念、教师培养、文化建设、特色培育等方面对成员学校进行帮扶,推进成员学校规范管理、优质发展,力推学校管理一体化。优质学校同小规模学校在教师交流、学科建设、课题科研等方面互帮互助,交流互补,整合教师资源,构建教师发展成长共同体,力推教师发展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反馈体系,定期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分析研究,教育主管部门对联盟学校进行捆绑考核,力推考核评价一体化。利州区“小微学校联盟”申报的《农村微型学校联盟发展的实践研究》《农村微型学校发展联盟若干问题研究》等课题荣获四川省教育发展改革成果一等奖。


三是用“同构”破解“资源少”难题。建成“市—县—校”贯通的教育城域网,全市95%的农村学校实现“校校通”,5个原贫困县区“班班通”配备率达100%。城镇优质学校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设计等教学资源与农村学校共享,农村学校结合学生实际调整使用,实现城乡学校同课同构。全市90%的中小学教师、70%以上的学生注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100%的农村学校能够从网络获取相关教学资源。今年2-3月,全市依托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采用录播教学和“学乐云网络学习空间”+腾讯会议直录播教学两种模式,进行线上教学,在全省率先实现“停课不停学”。


坚持涵养呵护良好教育生态,增强农村教育发展活力


农村学校远离拥挤、喧嚣、浮躁,是回归教育初心和教育规律的“实验田”。我们坚持农村教育的理想,探索理想的农村教育,涵养呵护亦师亦亲的师生关系和自然本真的乡土课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关爱留守儿童。创办全国首份《留守儿童报》,构建留守儿童精神家园和展示交流平台。动员社会力量依托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星级留守儿童之家评选,全市已评选星级留守儿童之家80所、“读书驿站”330个、“爱心小屋”300余间。开设广元家长网上学堂,对广大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鼓励农村小规模学校将学生教室、阅览室、午休室、娱乐室整合,在教室内加装沙发、图书角,积极推行学生自主管理,让每一个孩子轮流承担班务服务,让农村孩子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将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纳入对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督促落实“六长”责任制,组织社区“五老”人员,建立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强化留守儿童假日管理。指导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完善“代理家长”制度,发动学校女教师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洗头、理发、过生日。动员身体健康、有爱心的“五老”人员担任留守孩子的“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既让“五老”排遣孤独,又让留守孩子“爱有所依”,取得了老少同乐的双重效果。昭化区卫子初中立足实际,开展了享誉川北的学校周末代管学生替代服务;剑阁县小剑小学校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坚持每天给学生用热水洗脸洗脚、每周三给学生洗头、每周三给学生换洗衣服、每周五给学生换洗床上用品、每周组织学生洗热水澡;苍溪县两河中心小学校开展寄宿生校园生活关爱活动,引导党员教师认领1个学生宿舍,形成“一个党员一个家、一个爸妈一群娃”的温馨模式。


二是构建乡土课程。督促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校制宜开辟劳动场所,师生共同体验农耕的艰辛与欢乐,强化珍惜劳动成果和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利用相对充裕的运动空间,足量甚至超量开好体育课,广泛开展踢毽子、滚铁环、跳绳、荡秋千等植根乡土、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充分利用大量散布我市乡村的历史文化遗迹,组织广大农村学生开展长征足迹、蜀道古迹、自然奇迹、科技发展轨迹、川北文化印迹为主要内容的“探寻五迹”研学实践活动,丰富的乡土课程,延展了农村学校课堂的高度宽度,滋养了一批又一批会劳动、勤学习、爱生活的新时代农村学生。昭化区实验小学的“广元黑瓷”制作、朝天区羊木小学的传统土陶制作成为“金牌”课程,青川不足50名学生的金子山小学女子足球队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三是多元培训教师。为让更多农村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每年筹集资金近千万元,选送5000余人次的农村教师参与省、市内外各级各类培训。连续12年开展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参与的教学大比武,为更多农村教师提供多元展示平台。实施“四名工程”,评选279名“广元名师”,设立246个“广元名师工作室”和36个“名师乡村工作室”,每年开展2次“送教下乡”活动,定点培训乡村教师2000余人次,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针对45岁以上年龄偏大的教师开展系统的数字教育资源、多媒体设备、音体美器材及教学仪器使用培训,努力培养“记得住”“用得来”“顶得上”的全科教师。探索与高校合作,采取定点定向的“订单式”培养办法,为广元农村教育培养了一批“知市情、懂农村、爱教育、有情怀”,愿意扎根农村的本土青年教师。近5年,选派农村教师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培训学习700余人次。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农村学校全面实现标准化建设,农村学生学业水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基本保持稳定,农村学生大规模向城区流动的趋势有效缓解。全市3048名建档立卡农村适龄儿童无一失学。2015年以来,共有11897名建档立卡贫困子女考入大学。农村孩子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贡献了特殊力量,书写了四川教育“鼎兴之路”和农村教育治理亮丽的广元篇章。

网站主管部门:广元市教育局信息中心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东坝电子路384号 电话:0839-3263630 传真:0839-3263600

举报电话:0839—3261337(信访科) 举报邮箱:2631218546@qq.com 其他举报方式:0839-3263600(传真) 信函邮寄:广元市利州区东坝电子路384号(市教育局办公室)   邮编:628017 市纪委驻教育局纪检组信访举报电话:0839-3239860 主办单位:广元市教育局 蜀ICP备16025822号-2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7